书名:选秀--庄严的嬉戏
编号:548291
ISBN:9787306030733[十位:7306030736]
作者:杜骏飞 袁光锋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页数:227
定价:17.00 元
参考重量:0.200Kg
-------------------------
图书情况:正版二手旧书,绝不影响正常阅读!
绝无缺页少页,发货前再次检查,请放心购买!
* 内容提要 *
本书从社会的转型、大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草根崛起等时代大背景出发,引出对近几年国内选秀热的思考。本书论及选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媒介条件以及大众的心理基础,还试图从政治意义的角度对选秀现象加以分析,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选秀活动带来的巨大的产业链。最后,本书还作了一个补充性讨论,间或有一些专题的定性总结,行文着眼于工具性,以辞典的形式选取了选秀中出现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概念,以及所衍生出来的名词,作了尽可能深入的解释
作为一场庄严的嬉戏,“选秀运动”或“选秀浪潮”,是中国媒体变革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公众娱乐的奇观,甚至还成为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修辞,其中所蕴藏的学术讨论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本书作者以随笔、文化评论、访谈录的形式发表了对选秀活动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以及对“民主娱乐化”的忧思。本书从文化的角度对选秀活动进行解读, 作者的希望则是,对选秀的解读,会越来越被证明的确超越了一场庄严的嬉戏。
* 图书目录 *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导论:选秀时代的来临
时空错乱的“舞台”
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扩张
选秀活动的昨与今
选秀化中国成了社会文化事件
草根文化的觉醒和起步
第二章 选秀运动总体分析
选秀产生的社会文化大背景
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征候
多元的狂欢,抑或意义的真空?
选秀运作的媒介条件
传统媒体属性的转变
新媒介的推动力
媒体人的话语突围
选秀活动的人众心理基础
选手——成名的想象与自我实现
粉丝——寻求认同与归属
大众——消费“另类”的快感
第三章 选秀节目的类型
唱歌秀:超级女声
超女秀活动流程
超女启示录
影视秀:红楼梦巾人
海选“梦中人”的过程
批评者的主要观点
“傍”名著,创产业
表演秀:超级新秀
表演秀活动流程
选秀+造星的品牌效益
第四章 政治秀:另类的民主
民主的狂欢
三种代表性观点
五个关键词
民主的演习
程序上象征民主
粉丝社群——文化叛逆的运动
民主的背离
“父爱主义”传统与公民文化的短缺
昂贵的入场券
规则上的背离
民主的娱乐化
中国式民主的嘲讽
人人有得玩
大众玩得起的“文化”
第五章 经济秀:商界的盛宴
选秀幕后的推手
大众的“消费者”面孔
遭遇质疑的商业秀
豪门盛宴中的获利各方
主办方——圈钱运动的“主谋”
冠名赞助商——品牌效益的追逐者
其他相关产业链
粉丝经济:难以估价的“潜利”
粉丝网——虚拟世界的现实经济利益
粉丝公社——崭新的明星经济模式
职业粉丝——被异化的粉丝文化
堕落的粉丝经济
第六章 文化秀:草根的崛起
草根文化与精神
释义“草根”
选秀触发草根文化
“阿多诺”还是“费斯克”?
外来理论的水土不服
多重权力同构的文化格局
选秀:传媒主导下的草根狂欢
中外学者对狂欢的解读
选秀的狂欢性质
选秀的非狂欢因素
作为符号的“李宇春”
李宇春——“个性”的代名词
李宇春的性别文化意义
李宇春与中国民主实践的象征意义
想唱就唱:浮出水面的自我
“自我”的谱系学
想唱就唱?可疑的自我
娜拉的出走
粉丝——出走的娜拉
出走以后的困境
当代的“中国娜拉”还回归吗?
第七章 选秀还能走多远
选秀尚能生存否
为选秀卜卦
各种观点的争论
继续存在但会越走越难
政治生存环境
六道紧箍咒
政治与经济夹缝中的暧昧
文化生存环境
缺乏思想根基的中国大众文化
意识形态主导的文化格局
选秀节目的自身因素
节目模式缺乏创新
商业因素对节目质量的侵蚀
公平公正公开的缺失
选手的未来走向
大众审美疲劳与粉丝情感透支
审美疲劳——兴奋减弱
感情透支——厌弃开始
第八章 选秀小辞典
PK
海选
粉丝
湖南卫视
李宇春
男色
红衣教主
短信门
直信门
刷票
红头文件事件
媒体顾问团
毒舌评委
大众评委
舞美师事件
职业粉丝
粉丝公益联盟
粉丝日与粉丝节
附录
后记
* 文章节选 *
第一章 导论:选秀时代的来临
时空错乱的“舞台”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本来是至关重要的人生问题。如果还有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此刻置身何处?
我们置身于当下的中国。此时此地,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时空错乱的荒诞感觉,各种时代的特征都在当下中国这个大舞台上被拆分、聚合和重组,这是百年来所未有之文化多元景象。主流意识形态还在宣称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可学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惊呼“后现代的来临”;当广阔的西部贫困地区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生产力水平上时,经济界却又宣布了“信息时代”的来临。
我们大多数人都似乎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时代的陌生人;或日:这时代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陌生的时代。鲁迅先生在80年前就有言日: “中国现在是一个走向大时代的时代。但这所谓大,并不一定指可以由此得生,而也可以由此得死。”(鲁迅:《题辞》《而已集》)“大时代”也许依然可以当作是对当前中国最为恰当的概括,向死而生——这是当下中国文化深处最深层的体验。
……
* 编辑推荐与评论 *
暂无相关介绍
* 作者介绍 *
杜骏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兼职研究员;